“大限”已過,“國六條”地方配套細則喜憂參半
各地細則“限房價”少見蹤影
國務院九部門要求各地必須在9月底前公布城市住房建設規(guī)劃的“大限”已過,大多數城市政府按時出臺了落實“國六條”的地方細則。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一些地方拿出了指標性方案,但也有不少地方細則避實就虛的多,定量細化的少;表態(tài)性的模糊條文多,操作性的具體方案少,個中充滿“玄機”。這說明樓市的確還有一些“攪和”的因素存在,房地產行業(yè)的調控與糾偏仍任重道遠。
可喜的與堪憂的:地方細則評說
許多城市政府趕在“大限”節(jié)點之前,出臺了地方細則。審視其內容,其“亮色”在于保障性住房的規(guī)劃終于在若干城市“破冰”。
深圳市在其“15條”細則中明確規(guī)定,每年將全市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用于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建設。有業(yè)內人士測算,如果按深圳年土地收益的最高紀錄100億元來計算,今后深圳每年將有10億元左右的公共資金投向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建設。
浙江省政府具體規(guī)定,各市政府每年要將土地出讓凈收益的5%以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
但地方細則中仍有堪憂的一面。在“國六條配套細則”中,有兩點備受關注,一是新建住房結構比例如何落實,即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開發(fā)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是放到一個地區(qū)的建設總量中去實施,還是在每個具體項目中落實?二是2006年6月1日以前審批但未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項目,怎樣按上述套型結構比例要求進行調整?而對于這兩個關鍵問題,諸多地方的細則含糊不清。
9月上旬,北方某市發(fā)布的細則可謂玄而又玄,規(guī)定“從9月1日起對新審批的住房項目執(zhí)行新審批流程”,但對于業(yè)界最關心的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比如何落實——是實行單個項目管制還是年度總量控制,竟不置一詞。
東部某市在9月30日出臺的住房建設規(guī)劃中,也只是籠統(tǒng)地說“按照區(qū)域控制,總量和項目相結合的原則”,控制新審批新開工商品住房套型結構比例。
至于“歷史遺留問題”,即6月1日前已審批但未獲施工許可證的商品住房項目如何處置,眾多地方細則或語焉不詳,或不予涉及。
“地王”頻出:“限房價”被忘的信號
國務院九部門出臺的“國六條配套細則”在要求“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應”時,明確指出:“土地的供應應在限套型、限房價的基礎上,采取競地價、競房價的辦法,以招標方式確定開發(fā)建設單位!边z憾的是,在各地的細則中,“限房價”少見蹤影。與此相對,眼下諸多城市土地市場上,“地王”層出不窮。業(yè)內人士認為,這對于未來房價是個值得注意的危險信號。
9月初,上海浦東花木一地塊拍出了59.89億元的天價,以土地規(guī)劃上限53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計算,樓板價高達1.13萬元/平方米,加上建安成本等費用,項目成本價將超過1.5萬元/平方米。而離這一地塊不遠處的新樓盤,目前普通公寓的平均售價只有9700元/平方米,連體別墅也只售1.5萬元/平方米左右。
富陽控股集團的一位分析師指出,就地理位置而言,這一地塊應執(zhí)行90平方米以下住房占開發(fā)總面積70%以上的標準;而“地王”的誕生,則意味著這一地區(qū)的房價有了一個新標桿。于是,一個尷尬的局面出現了:即使限制住了套型面積,也阻止不了房價的拉高。
不僅僅上海如此,杭州“新地王”日前也破繭而出。此前,南京也誕生了總價14.95億元的“地王”,樓板價在8000元/平方米以上,而其周邊的樓盤均價每平方米不過6000元。
糾偏“含糊其辭”,還要靠政策執(zhí)行力
如今,樓市調控政策的出臺不可謂不多、措施也不可謂不狠,僅2006年以來,有關調控措施就不下10項:從金融手段的加息、財政手段的全額征稅、市場秩序的凈化,到開發(fā)按揭嚴控、土地閘門把緊、外資進入門檻提高,中央調控樓市的舉措和決心深受百姓歡迎。但眼下,地方細則中的“玄機”在提醒人們,那種認為細則一出臺,樓市諸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要糾偏地方細則中暴露出來的“含糊其辭”,還是要靠政策的執(zhí)行力。
業(yè)內人士指出,畢竟目前中國房地產的主要矛盾不是投資不足而是安居遠未到位,這就不能沒有“國六條”及其實施細則的嚴格執(zhí)行,不能不以監(jiān)察等強力手段來保障樓市調控的到位、維護政策的尊嚴。
“國六條配套細則”與此前調控政策的一個明顯不同之處是,監(jiān)察部首次作為九個部門之一,參與調控。各地區(qū)、特別是城市政府是否切實負起責任,把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的目標責任制,監(jiān)察部門應該明察暗訪。地方細則既出,具體執(zhí)行尚可糾偏!斑@回樓市調控能否見效,接下來得看監(jiān)察部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