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紙的加工工藝及其性能解析
福州印刷網(wǎng) 2009-1-12 10:27:37 來源:福州印刷網(wǎng)
自戰(zhàn)國時期使用竹簡到漢初的木牘,以及帛類絲織品,書寫材料的變革至紙出現(xiàn)是在西漢,發(fā)明了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如西安潭月橋發(fā)現(xiàn)的西漢麻紙及陜西扶風發(fā)現(xiàn)的漢宣帝時期麻紙。時西人已有羊皮、莎草為紙。宋蘇易簡《紙譜》載: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逗鬂h書.蔡倫傳》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從焉。故天下咸稱蔡候紙!笔止ぴ旒埢竟ば蚓热≈参锢w維之柔韌者,煮沸搗爛,合成黏液,勻制漉筐,使結(jié)成薄膜,稍干,用重物壓之之即成,今陜西長安縣仍傳蔡倫古法,以穰為原料,經(jīng)取料、洗穰、打穰、切料、杖槽、撈紙、壓紙等工序造紙。與今之機制紙不同。
造紙的植物纖維主要分韌皮纖維、莖纖維、種毛纖維。草本韌皮纖維如大麻、宣麻,木本韌皮纖維有桑、楮、藤;一年生莖纖維如稻草、麥桿、蘆葦,多年生莖纖維如竹;種毛纖維主要是棉花。
紙的種類以纖維主要是以纖維區(qū)分大致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棉紙、穰紙、海苔紙、密香紙(以密香樹皮和樹葉造紙)、草紙(如安徽之龍須草、蜀之蓑衣草)等。根據(jù)紙的加工工藝區(qū)分大致有生紙、熟紙、本色紙、染色紙、灑金紙、泥金紙、蠟箋、粉箋、粉蠟箋、砑花紙、描金紙、油紙、貼落、單宣、夾宣、砑光紙等。
根據(jù)紙的產(chǎn)地區(qū)分大致有宣紙,蜀紙,浙江剡紙、溫州皮紙、臨安紙、宣陽紙,廣西都安紙,河北遷安紙、江西紙、河南紙、貴州紙、福建紙、和紙(日本產(chǎn))、高麗紙等。
根據(jù)紙的規(guī)格區(qū)分大致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匹、丈二、丈六、對聯(lián)紙、八尺屏、扇面紙、信箋紙。古者橫卷高度約一尺余,寬度有限,至南唐時才有大幅度增長,澄心堂紙至長者可至五十尺為一幅,至宋代曾有長至二十米者(趙佶書《大草千字文卷》)。至明清高度超過五尺、六尺、八尺、寬度二尺、三尺者開始普及。
宣紙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樹皮,宋元以后用楮、麻、竹及草為原料,以其綿韌、細密、潔白、墨韻層次豐富著稱;招鍪旒埵且陨(jīng)過上礬、染色及涂蠟、灑云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礬宣、加工宣。或有用蛋青、豆?jié){涂過的,熟宣的品種大致有檳榔、珊瑚、煮錘、蟬羽、云母箋、蟬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蠟箋、各色虎皮、羅紋等;生宣有凈皮、夾貢、玉版、單宣、棉連、十刀頭等,也可以據(jù)配料分為特凈、凈皮、棉料三類。
蜀紙主要產(chǎn)地為廣都、夾江,古以麻、棉、布、楮、草為材料,隋時盛產(chǎn)楮紙。蜀紙的主要品種有玉版、貢余、經(jīng)屑、表光則為純麻紙。蘇軾《東坡志林》曾載蜀紙之布頭箋“取布頭機余經(jīng)不受緯者治作之。”以楮樹皮為原料有假山南、假榮、冉村、竹絲等名品,箋紙類以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著名。
今之浙江造紙以富陽、溫州、臨安為盛,富陽主要以竹,溫州、臨安主要用皮。古者以剡(今之奉化、嵊州接壤處之剡溪及余杭由拳村)紙質(zhì)量高,自唐始以藤為材料。蘇軾《和人求筆跡》載:“從此剡藤皆可吊!薄夺又尽份d剡紙有五式:藤用木椎椎治,堅滑光白者曰硾箋,瑩潤玉者曰玉版箋,用南唐澄心堂紙樣者曰澄心堂箋,用蜀人魚子箋法者曰粉云羅箋,造用冬水佳,敲冰為之者曰敲冰紙。 今莫有傳其術(shù)者。 湖南瀏陽生產(chǎn)的二貢紙以嫩竹纖維制成,紙質(zhì)細嫩、滑膩,吸水性強。
每張紙抄出來都是生紙,熟紙是在生紙的基礎(chǔ)上再加工而成,再經(jīng)過施膠(或以具有膠性的蛋青、白芨、豆?jié){)、礬、加蠟、砑光后才制成熟紙的。生紙具有吸水性及滲水性,熟紙則不會滲化,吸水力極弱,經(jīng)砑光后熟紙比原來的生紙不僅光潔,而且緊密;生紙柔軟,熟紙堅韌;熟紙因施膠礬而比原來的生紙略澀;熟紙久藏可能脆裂及產(chǎn)生漏礬現(xiàn)象,生紙久藏成陳紙(如陳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可產(chǎn)生“風礬”效應(yīng),帶有熟性,視環(huán)境情況可至半生熟或七、八成熟,而不會產(chǎn)生脆裂。熟紙筆觸清晰穩(wěn)定,但忌多水多墨,生紙筆觸視水分多少多有暈滲,水越多越不穩(wěn)定,甚至可能完全糊掉;熟紙筆觸不會向背后滲透,而是凸出來,兼有陽文狀態(tài)。半生熟紙視其生紙比例,半熟以上者多熟性,以下者多生性,可兼二者之優(yōu)勢。生紙之使用自明代始,初以半生熟為主,筆觸多滲透性少滲化性,滋潤中有厚重之質(zhì),以王鐸、傅山、徐渭為典型。同時,他們選用綾絹本(明末清初的板綾)也帶有一定的生性,“水走墨留”,但其滲水及滲透狀況與今天的耿絹(生絹)效果差異較大。今之用紙生熟的選擇與明清以前的古法習慣不同,最大差異者,明以前作書完全用熟,今之作書者幾乎張張全生,仍言欲取晉唐法。于臨帖多不究原帖紙質(zhì)、紙性(范本亦無標明),用紙與原帖無相似處,致使筆法動作及筆鋒狀態(tài)變形。
制蠟箋、粉箋、粉蠟箋、金箋、朱紅箋等工序大致相同,現(xiàn)選上好料紙如綿紙等,用膠礬水(膠礬水四或膠七礬三)過一道,再將箋粉如朱砂、金粉研細和濃膠重研,平涂紙上,或?qū)⒐{粉直接以筒吹勻至紙上,后罩清礬水,最后打蠟砑光。各種顏色箋之不同為所涂箋粉或呈油蠟性、或呈粉性、或呈略帶少許金屬性,打蠟砑光程度不同,紙性有差別。書寫時如墨呈油性而不粘紙,可調(diào)配少許高度白酒。以上各類箋紙因料紙上有涂層,已不再是原料紙紙性,其筆觸細膩、肯定,為熟性。若有折痕,容易斷裂,不能還原。彩色粉箋、蠟箋、粉蠟箋的顏色大致有朱紅、深青、明黃、深檀、深綠等,亦可單面或兩面飾以灑金,此多為明清宮廷御用紙。
屑金、片金、泥金等灑金紙三式,小片細碎如雨者稍屑金、銷金、兩金;大片者稱片金;全部用金者稱泥金、冷金,分有紋、無紋兩類。其材料為金箔,有以刀切亦有揉碎者。料紙施膠后,趁濕灑于紙面,稍壓即成。米芾《書史》載:“王羲之《玉潤帖》是唐人冷金紙上雙鉤摹出!
貼落是手繪壁紙,另于明李漁《笠翁偶集》曾載一式:糊書房壁,先以醬色紙一層,糊壁作底,后用豆綠云母箋,隨手裂作零星小塊,或方或扁,或短或長,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圓;隨手貼于醬色上,每縫一條,必露醬色紙一線,務(wù)必大小錯雜,斜正參差。則貼成之后,滿房皆冰裂碎紋,有如哥窯美器。
唐代用以響拓雙鉤摹寫法帖的硬黃是將桑皮或麻類熟紙以黃檗和蠟涂染,瑩澈透明、質(zhì)地堅韌,摹寫時不會污染范本。用亦可用以抄經(jīng)及小字。僅涂蠟者謂之硬白,專用于寫字,亦稱蠟紙,一般以雙面加蠟,再經(jīng)砑光,此法至宋元時箋紙制作仍沿用。
砑花及水紋紙類制法有二,其一先在抄紙用紙簾上用線編成圖案,抄紙時凸起于紙簾上的圖案處漿薄,成紙后呈現(xiàn)紋理。其二,先以木板雕成模,以紙覆模,以蠟砑之,為使紋理清晰,復(fù)以豬牙(專門的砑光工具,光滑順手,不會劃傷紙張)再砑。
李建中《同年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由大小二紙聯(lián)成,其小紙8.4cm×33cm,呈現(xiàn)半透明的水波紋,米芾《韓馬帖》呈現(xiàn)云中樓閣紋理。宋代的羅紋紙原理亦如此。 發(fā)箋及長纖維草筋紙類制法是在撈紙前,往紙漿中添加少許有色纖維(如綠色的水苔、黑色的發(fā)菜、長纖維草筋),然后再杖槽抄紙,于紙面上形成自然紋理。此法自西晉發(fā)明,主要用于寫字。
夾宣(二層夾、三層夾)相對于單宣而言,用所謂單抄雙曬法,即將紙漿抄出時趨濕疊在一起,微干壓之即成,三層夾則疊三層。夾宣可再分層剝開,書寫后同樣可以剝開,高水平裝裱師均可如此。
自蔡倫搗漁網(wǎng)為網(wǎng)紙,以敝布作麻紙,以樹皮作轂紙,唐人以黃檗和蠟染硬黃,薛濤、謝公以各色植物染料制十色箋,歷代各紙各具特色,逐步在紙性上加以改進。南唐徽州所產(chǎn)澄心堂紙為夾宣,其邊緣隱有龍鳳紋樣。卷冊之類多用黃色藏經(jīng)紙;宋人作書多用澄心堂紙,可分開兩層使用,有黃白兩色;宋紙粗厚而綿韌;元代紙紋細而;明代始略厚且用半生熟,規(guī)格增大至整幅中堂條幅,多為宣紙。高麗紙名品如綿繭紙,色如白綾,堅韌如帛,尤利發(fā)墨。其楮紙工藝至今仍保持中國元朝古法,尺幅多為三尺,且有毛邊。
紙的加工在顏色上的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在箋紙,如唐代薛濤箋(唐時以宣紙造)的深紅色,謝公箋(宋時以蜀紙造)的深紅、粉紅、青紅、明黃、深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宣德貢箋有本色、五色粉箋、金花五色箋、五色大簾紙、磁青(以靛藍染成)紙。
生絹亦稱耿絹,礬絹即為熟絹。
染綾絹所用姿色就以植物性資料為主,同時應(yīng)在染料中兌適當?shù)哪z礬水,以固定顏色,使之持久不褪。礬絹用的膠礬水不宜過濃,用舌尖嘗,稍澀即可。手法是先將廣膠用熱水溶化調(diào)勻,選上層膠水使用,再將明礬溶化,將礬水與明膠水摻合,不斷翻倒,使之充分融合。膠礬的用量為一礬二膠。用膠礬的比例與所處地區(qū)的氣候有關(guān),亦與季節(jié)相關(guān),有記載云:“冬日膠一兩,用礬三錢,夏日膠七礬三最宜!比绻媚z礬過濃,既難行筆,又難于保存。如元代李衍所云“太過則絹澀難落墨。”如清代沈宗騫所云“夫絹之所以不久者,礬重故耳,今人不解用礬道理,生絹上欲以膠礬糊沒其縷眼,不糊沒又不可以作畫,故絹地不數(shù)年使碎裂無完……,嘗聞前人論云‘輕粉入絹素捶如銀板!耪叨嘤酶蚍,今當以石灰代之!鄙鲜雒枋龅木唧w做法是先將耿絹在石灰水里拉一遍,晾干,熨平,捶之,再略上淡膠礬水。如此便可以保證畫面所著色經(jīng)久不變。
古代紡織品的染料分無機染料如礦石等,有機染料如花、莖、皮、根、果、葉等。據(jù)載,在合成染料發(fā)明之前,植物染料一統(tǒng)天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染藍色用藍草,染紅色用茜草、紅花,染紫色用紫草,染黃色用梔子,染黑色用五倍子。染的手法有二,其一是直接染,如梔子、紅花;其二是媒染,如茜草等,媒染須先過媒染劑(一般用無機鹽),然后再染。既可單染一遍,也可以復(fù)染。媒染劑使本來單純的顏色就得更加豐富艷麗。無機染料中最早使用的是赭石,之后如《尚書》中所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逐漸開始使用,赤土如朱砂,黃土如石黃(分雄黃、雌黃),青土如石青、石綠(即孔雀石),白土如堊土、鉛粉、白云母等,黑土主要是墨及黑色礦石。
常用的國畫顏料分為礦物、植物、動物、金屬四大類,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赭石、朱砂等、植物顏料如花青、藤黃等,動物顏料如胭脂洋紅等,金屬顏料如泥金、泥銀、鉛粉等。
其中要添加動物膠,如牛皮膠、鹿膠、驢皮膠、骨膠、黃魚膠等,以及植物膠如樹膠、白芨等。同時要添加明礬。 染色時事先需要將顏色用溫水泡開,取汁,殘渣需研磨精細后才能再次使用。之后句兌純凈牛皮膠(俗稱廣膠),膠需以熱水溶解,取上浮的膠汁與色汁兌用。一般記載調(diào)染匹、瓷器顏色配方如下,染絹、紙亦可用,供參考。
淡青色以花青加水調(diào)出深淺,深者近灰,淺似魚白,稍加藤黃可得玉色,藤黃加駝色或赭石,可得米色。略加煮青或墨少許則成老茶色,如多加赭石或少用墨則出牙色。花青、藤黃、赭石合之則成茶色,赭石稍多則成果青色,墨入茶色則成灰茶色。煮青稍加赭石得灰色。赭石、藤黃加墨即為古銅色。將煮藍、煮青分別用溫水溶化,以煮藍為主,略加煮青,可得磁青色。《輟耕錄》之彩繪法調(diào)藍青“用三青入高三綠合!彼{(diào)顏色當日用當日調(diào),久之會發(fā)生變色現(xiàn)象。
染色的手法分為涂染與拉染兩種,涂染是用排筆從上至下一筆挨一筆平刷,著力要均勻,為使接筆處不留涂染痕跡,染生紙時需事先以清水打濕再涂染料。涂刷時既不要反復(fù)揉刷,又不要有漏刷隔白,否則所染紙色不勻。紙廠專門大批量染紙,需事先務(wù)好紙褲,一般用牛皮紙,用拉染的方法。手法是備好盛染料的染槽,將比紙褲略長一些的蒲棒桿插進紙褲,紙褲口沿處用糊粘住欲染的宣紙,令紙平穩(wěn)入染槽,紙頭上寸余長不需著色,其余使之著色,輕輕拉染,待紙走出染槽后掛起陰干。半干后再上淡膠礬水悶潤,上墻掙平。拉染法一般用于較難染色的生紙,薄紙,熟紙的拉力、韌性及硬度好,不易斷,直接涂染即可。
本文關(guān)鍵詞:造紙技術(shù)|印刷加工|印刷設(shè)計|印刷制作
本文標題:古代造紙的加工工藝及其性能解析
福州印刷網(wǎng)、福州印刷廠、印刷價格、宣傳冊印刷、宣傳單印刷、包裝盒印刷、手提袋印刷、印務(wù)公司、光盤印刷、VIP貴賓卡、企業(yè)畫冊印刷、產(chǎn)品說明書印刷廠、不干膠印刷、無紡布袋印刷
福州印刷網(wǎng)fzysw.com福州最專業(yè)的紙質(zhì)品印刷廠、福州最好的印刷超市
|